Does the flap of a butterfly’s wings in Brazil set off a tornado in Texas?
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·罗伦兹(Edward Lorenz)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。“一个气象学家提及,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,一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。”在以后的演讲和论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诗意的蝴蝶。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:“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,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。”
最近看了很多电影,看完暮光之城第一部之后,各种想法在脑子里面伴着片尾曲”flightless bird“滚来滚去,我终于体会到了片尾字幕是影片不可取少的一部分,伴着音乐,回忆着这部片子的镜头,并且不断有自己的想法夹杂在其中,这种感觉是任何动作片,爱情动作片之类的片子无法带来的。
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冷静,或者说冷酷的人,很多事情我都能很坦然,很淡定,很逻辑,以自己有时也很讨厌的方式来接受,所以感动对我来说,就来的更加刻骨铭心。
自己清楚的记着从小到大,感动到落泪一共2次,第一次是小学的时候看动画片”佛兰德斯的狗(The Dog of Flanders)“,小学的时候我可是个”好孩子“,从不逃课的,不过我的好也就仅此而已。我在家顶着迟到的煎熬也要把这个动画看完。那时的感觉现在即使再看一遍(剧情基本忘了)也没法找回了,但是这是我的第一次,所以记的非常清楚。一说到感动,我脑子里第一个反映出来的就是一个小男孩,但是他怎么也找不到那只他最疼爱的乖狗狗了,突然小男孩也不见了,变成胖嘟嘟的小天使了,还有一个小女孩,这个小女孩一定很寂寞吧。(我又寂寞了,我自重)。
第二次是上大学之后,大学在外地上的,每到一个地方我都能拿到的就是当地新华书店的会员卡,如果有一个地方能把我身上的钱榨光的话就是书店了,我买书的冲动我自己都无法理解,很多买了的书只读一点,当时先不看,然后留给以后的自己看,书架上通读的书不多,读过的也都是新书,我喜欢的书我非常爱惜,都没有任何折痕,读前都是先洗手,不喜欢的书读完之后书就很烂,比如课本(o(╯□╰)o)(突然想到了初中的时候忘带生物课本,从隔壁班借了一本(我还不认识人家MM,同学帮借的),说好的不能写东西,但是上课之后有点太入戏了,结果做了满满几页的笔记,到现在想起这个事都很对不起人家,算是我非故意的第一次食言,这里必须要道歉一下,看不看的见我都要道,主要是道给我的良心看)。
晕,怎么扯的这么远,赶快扯回来,既然扯了这么远就索性另起一段吧。到大学之后,学校的破图书馆里面我很不容易从堆积的灰尘中淘到了很多经典,其中有一套的名字叫做”光荣与梦想([美]威廉·曼彻斯特)“(至于我为什么读这本书,还有很多话要说,以后有另写一篇吧),读到东西德分开之后,美国组织每天给东德的人民送各种生活必需品,那年圣诞的时候,在飞行员们例行送完最后一批物资之后,飞行员和基地的官兵们,每个人早已给东德的孩子们买了一件圣诞礼物,把这些圣诞礼物集合在一起,又加送了一班,当我想到东德的孩子们,在那样的特殊时期,在圣诞节的那一天,看到天上飘下来的无数圣诞礼物的时候,我直接就在图书馆彪泪了,平凡的人有一颗伟大的心,他们在那一年的圣诞节,让这个世界变得美好了一些。
被电影打动(或者说是勾起很多难以抑制的冲动(此处非性冲动(但不代表本人不能产生性冲动)))都是思维基本成熟,形成完整的世界观(still updating),价值观(still updating),人生观(still updating)之后。现在回忆一下,中学看过的2部电影也打动了我,但是没有更多的体会,仅仅是被剧本打动,移情到主角身上,那种切身的感动,由他而出的感动,和成人之后夹杂自己切身体会与各种假设的感动,由己而出的感动不同。
第一部是”星愿“,那还是陈冠希刚会拍风景的年代,当时看了星愿我纠结了很久,也不知道纠结什么,反正就是纠结了很久,当然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分析当时的自己,我猜当时是因为认为一个好姑娘被糟蹋了,而我是一个节俭的人。又看了一遍结尾,没感觉了,完全没感觉了。
第二部是”无限复活Second Time Around (2002)“,这部几乎是和”星愿“没隔几天,剧情当然也忘了,但是感觉依然还在,人类的记忆真是淘气,这种感觉在,实体没了的感觉很微妙(怎么我联想到了初恋,我又寂寞了)。刚刚我为了找回感觉,又看了一遍结尾部分,只有结尾曲还有感觉了,物是人非啊。这两部片子还是可以这么只看结尾的糟蹋的,因为现在的我看这种片子大概已经不会感动了。
谁说成年之后没有小时候更有想象力,长大的我依然保持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,只不过不会像小时候那样童话世界般的想象,长大之后的想象更像是各种对既定事实上的假设,假如:我每天过着otaku的生活,突然被蜘蛛咬了……
对了,就是YY,YY就是小时候的想象力被不断打击之后的进化版本。
来了来了,”秒速5cm(新海诚)“,这部片子绝对是恐怖片,看完一遍不敢看第二遍,刚刚我回顾片尾的时候有开始难受了,连回忆都不想回忆的片子,看了这部我就把新海诚所有的片子找来了看了一遍,爱屋及乌啊,这部动画是以后我一定会推荐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看的片子,当时我的女同学们要是看了这片子,我们男同胞的机会会不会会大一些呢(好多的“会”字)。什么时候我再看这动画不难受了我在说说我的感受。
最后终于到了我本来要写的东西了,蝴蝶效应,确切的说是蝴蝶效应1,刚才我列举的片子大概都有这种蝴蝶效应的感觉,当初如果有一步不同,结果就会大不相同。
蝴蝶效应1就是从两句话展开的,
”'If anyone finds this,it means that my plan didn't work,and I'm already dead.
If I can somehow go back to the beginning of all of this, I might be able to save her.“,
“I will come back for you”
影评很多,基本上各方面都说到了。这里说一下我对4种结局的看法:
剧场版的结局:
本片最后放送时的结局,最后2人和秒速5cm一样的结局,这个应该是大家都能接受的结局,代表了男主角的最后选择,颇想中国传统”舍得“的一种生活态度,对老外来说就是everybody face trade off。这种结局给人的感觉是:如果他们再相识了呢?然后思维还没有展开,立刻就有另一种想法:或许还是错过更好吧!
让人无法醉心于一种固定的结局,拍了一个结局,给观众2个或更多结局的享受(折磨),这是一个高明的结局。
导演版的结局:
胎死腹中,cut掉的原因是太恐怖,我觉得婴儿能自己掐自己的脐带比婴儿最后死掉更恐怖,给我的感觉就是:
两只热狗放在锅里热:
第一只对第二只说: 天啊,我们要被烤死了!
第二只大叫到:Oh my god, 一只会说话的热肉!(一个英文笑话翻译的,貌似不好笑)
尾随(55秒):
尾随版我看就是结识版没想好词的临时版本,一个意思。
结识(53秒):相对第一种结局,就是一部片子看了一个结局,happy ending,也是一个美好的结局,但是没有第一个高明,相比来说,第一个结局更能引起大家的讨论,这个版本钉死了,不给大家发挥想象力的机会,所以真正的性感并不是全部都露,裸在那里,真正的性感是捂的严严实实都能让你硬。
最后附上几首比较应景的歌:
beyond - 情人 - 国语
张柏芝 - 昨天的我恋上明天的你
张柏芝 - 星语心愿
one more time - one more chance 秒速 5厘米
oasis - stop crying your heart out
jimmy eat world - hear you me
flightless bird
……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